由中国气象学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委员会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研讨会于12月26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乃县顺利召开。
来自全国科研院所、大学等10多个单位从事冰冻圈研究、气候学研究、国际政治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委员会主任委员武炳义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秦大河院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局长张守保、阿勒泰地区地委委员阿合卓力、李君霞等参加开幕式并致辞。秦院士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能远赴新疆吉木乃参加本次研讨会表示感谢!对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在致辞中指出冰冻圈科学与大气科学及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强调了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呼吁广大科研工作者除了要进行科学研究,更要关心国家和地区可持续性发展,将科研与服务于国家和区域需求相结合,为人类福祉作贡献。
张守保局长、阿合卓力和李君霞委员分别就新疆气象局工作及取得的成就;阿勒泰和吉木乃地区区域特点、生态环境特点、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等方面向与会专家、领导进行了介绍,展现了边疆人民爱国、戍边、感恩的情怀,同时也请与会专家能够针对边疆独特的气候和区域特点,提出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开幕式结束后,中国气象局许小峰研究员、自然资源部陈立奇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姜克隽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翟盘茂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杜德斌教授、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杨莲梅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国家气候观象台的建设与实践”,“冰-海-气相互作用驱动下的南大洋碳循环与海洋酸化-构建地球前沿生态屏障关键科学问题探索”,“ 实现巴黎协议气候目标的减排途径”,“冰冻圈气候变化评估动态”,“中美关系的困境与中美竞争的未来”,“新疆降水异常的大气动力学特征和水汽输送研究”的特邀报告。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与会专家将分别围绕1)冰冻圈变化与西部生态环境; 2)极地与全球气候变化; 3)极地海/冰/气相互作用;4)冰冻圈变化和应对策略;5)冰冻圈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等五个方面展开研讨。
吉木乃县环境局、林业局、水利局、国土局、科技局代表也出席了会议。专家们的交流拓展了代表们的工作思路。本次交流活动为今后地区脱贫致富和发展区域经济搭建了沟通桥梁。
附:会议交流报告
特邀报告
1、国家气候观象台的建设与实践 —— 许小峰(中国气象局)
2、冰-海-气相互作用驱动下的南大洋碳循环与海洋酸化-构建地球前沿生态屏障关键科学问题探索 —— 陈立奇(自然资源部)
3、实现巴黎协议气候目标的减排途径 —— 姜克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4、冰冻圈气候变化评估动态 —— 翟盘茂(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5、中美关系的困境与中美竞争的未来 —— 杜德斌(华东师范大学 )
6、新疆降水异常的大气动力学特征和水汽输送研究 —— 杨莲梅(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交流报告
1、土壤冻融过程对水热的记忆性 —— 王澄海(兰州大学)
2、南极海冰的卫星监测、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赵杰臣(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3、第九次北极考察探空数据初步分析及其应用探讨 —— 张东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4、基于中国北极考察布放浮标观测和数值模拟的海冰和积雪厚度变化分析 —— 田忠翔(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5、A sub-monthly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the Arctic Oscillation and Arctic amplification —— 肖 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6、东南极典型下降风区能量平衡的模拟 —— 杨堤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7、The ongoing and planned works to monitor the Kennicott Glacier, McCarthy, Alaska, USA—— 郭万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8、南极冰架——海冰相互作用 —— 程 晓(北京师范大学)
9、中国干旱区冰川监测研究 —— 李忠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10、南极中山站固定冰冰厚观测分析 —— 郝光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11、基于被动微波遥感监测的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湖冰物候变化研究 —— 邱玉宝(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12、过去几十年极地气温和海冰变化 —— 丁明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3、1976-2018年间北极固定冰变化特征研究 —— 李子轩(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14、国产宽波段辐射表在中山站的比对观测 —— 郑向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5、阿尔泰山地区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 王飞腾(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16、Winter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recent arctic winter warm anomalies——武炳义(复旦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