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要推动气象教育特色学校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当下,深化中小学科学领域课程教学改革,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已成为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工作要点。
中国气象学会把校园气象科普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3年以来组织和推动了126个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的评审和命名工作,2019年推出《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整体解决方案》,希望搭建学校、社会力量(企业)、气象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平台,把气象科普工作做得更加深入和广泛。
为进一步推动校园气象科普工作,满足中小学校对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旺盛需求,鼓励更多的学校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和现有条件建设校园气象站,开展校园气象特色教育,我会希望通过推动气象教育特色学校的发展,探寻一条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之路,从而促进校园科学教育,推动气象观测社会化,提升气象科普服务效果。为此依托中国气象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开展气象教育特色学校的命名及相关管理工作,并制定了《气象教育特色学校管理办法》(试行)。
什么是气象教育特色学校?
“气象教育特色学校”指:面向青少年,通过兴建校园气象基础设施,开展校园气象科学实践,开设气象科学课程,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宣传气象科技发展的学校。
气象教育特色学校是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的后备力量和有力补充,每年对气象教育特色学校运行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并优先推荐“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
怎样加入气象教育特色学校?
大家一起行动!
中国气象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负责气象教育特色学校的相关组织管理工作,并指导、监督管理办法实施;
气象教育特色学校办公室:负责气象教育特色学校的申报、评审、管理和考核等实施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学会:负责气象教育特色学校的推荐工作;
相关学校:负责气象教育特色学校的组织申请工作。
1.申报气象教育特色学校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观测:能获得6个或以上气象要素数据,应定期开展气象观测,观测方式包括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
课程:应具有一套不少于30学时/学年的气象特色科学课程。
人数:每年参加课程学习的在校学生不少于20人。
制度:建有完善的校园气象站管理制度。
管理:不少于1名专(兼)职教师和1名校外辅导员。
活动:应成立气象科技兴趣活动小组,每学期开展气象科普讲座、培训或活动不少于5次。
图书:应设立不少于100本气象图书的气象科学图书角。
场地:应具有不少于50平米的专(兼)用气象教育场地,用于讲授气象科学课程、开展气象科学实践活动等需要。
具体申报条件请参照《气象教育特色学校管理办法(试行)》。
2.申报气象教育特色学校需要哪些程序?
(1)气象教育特色学校申报评审工作每年开展一次,符合条件的学校可登录中国气象科普教育网(http://xyqx.cms1924.org/WebPage/School.aspx)进行申报。
(2)凡符合申报条件的学校,还需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学会提出申请。申报材料包括:《气象教育特色学校申报表》、相关附件和证明材料。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学会负责组织申请材料的初审,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办公室报送推荐材料。
3.命名气象教育特色学校后会有哪些考核奖惩?
(1)气象教育特色学校自命名起,应于每年的12月底前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http://xyqx.cms1924.org/WebPage/School.aspx)填报年度工作总结。
(2)办公室每年对气象教育特色学校运行情况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者,保留“气象教育特色学校”名称。对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并优先推荐“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对考核不达标者,提出警告,并要求在一年内完成整改;到期仍未达标者,将撤销命名并向社会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