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第二十八届理事会理事长 王会军
(2024年5月9日)
各位代表:
今年10月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将迎来中国气象学会成立100周年。中国气象学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谋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候事业之发展”的宗旨,经过几代气象科技工作者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在推动中华民族气象事业发展、促进现代气象科技进步、助力气象科技人才成长、推进国际和港澳台合作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让我们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学会发展、为气象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老前辈、老科学家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29次会员代表大会的隆重召开,此次会议将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恢复学会监事机构,修改学会章程和会费标准,酝酿成立学会党委,是学会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我们要倍加珍惜。
现在,我受第二十八届理事会委托,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请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朋友们提出意见。
一、第二十八届理事会期间的主要工作
本届理事会成立后,始终遵循学会宗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要求,坚持中国特色气象科技社团发展道路,倡导爱国、敬业、求实、协作优良传统,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学会“四个服务”能力,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学会自身实力逐渐壮大,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取得较好成绩。在此我代表第二十八届理事会对关心支持学会工作的各级领导、全体会员以及为学会工作做出贡献的理事单位、各省学会、各学科委员会和学会秘书处的同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学会内部治理和职业化改革不断深化,学会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1.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分层决策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后,及时组织学习和传达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协组织改革新要求,落实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有关事项,积极推进学会和办事机构改革,引导学会向“四个服务”方向转变,确保学会改革发展正确方向。
学会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及时修订常务理事会议事规则,明确常务理事分工,先后出台和修订各类管理制度20余项,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理事长办公会、秘书长工作会等各层级会议制度进一步规范,组织召开理事会7次、常务理事会15次、理事长办公会6次、秘书处工作会80余次、分支机构和全国气象学会秘书长工作会7次,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决策机制、分支机构管理、学会秘书处运行管理等日趋规范,在保证了学会工作顺利运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分支机构管理和办事机构改革取得较大进展,职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积极推动学会分支机构建设,按照《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组织通则》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修订完善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和分支机构财务管理办法,及时成立35个学科委员会和4个工作委员会,并按照学科方向组建6个学科群,加强统一管理。理顺了办事机构挂靠关系,学会秘书处财务人事等内部管理逐渐规范,日常工作规范有序,内部机构服务职能进一步优化,办事机构实现实体化稳定运转,职业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顺利完成中国科协要求的各项改革任务,2017年接受中国科协深化改革督导组检查获好评,并获得科协综合治理改革专项支持。
3.学会党建工作稳步推进,秘书处党建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学会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学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及新修订的《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组织通则》等最新要求,2020年9月完成党的建设入学会章程工作,此次代表大会将对有关内容予以确认,其他要求也将在新的章程修订和学会党委组建过程中予以统一考虑。
学会秘书处党建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先后顺利完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三会一课”制度健全,主题党日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团活动组织有力。积极探索党建业务融合发展新机制,为群众和会员办实事形成常态化机制,通过组织学术会议、科普活动、科技咨询、共享网络资源等方式为广大会员、气象科技工作者、大中小学生和地方政府提供气象科技交流、科学普及和科技咨询等服务,赢得广泛称赞。
(二)围绕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分层分类学术交流体系取得良好成效。
聚焦前沿目标和国家需求,面向气象事业发展需要,全方位打造高品质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推动气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逐步形成以年会、国际和地区交流、海峡两岸交流、区域和专题交流、特色交流为主的分层分类学术交流服务体系,全面融入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大局,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明显。
1.打造学会年会综合交流平台取得明显成效。
组织举办了第32-35届年会,共邀请20余位院士出席,每届年会设立分会场20余个,还设立了交叉学科交流会场、青年论坛分会场和研究生专场等,第35届年会首次尝试科学家自组分会场等。四届年会累计参会人数近6000人、现场交流报告3000余篇、墙报交流1200余篇。年会期间多次举办气象科技成果展、气象科技期刊展、企业专题交流和气象科普宣传等活动,颁发有关学术奖励和人才奖励,先后举办了叶笃正、陶诗言、冯秀藻、谢义炳、王绍武等著名科学家纪念活动,大力倡导科学和科学家精神,初步实现搭建年会综合交流平台的目的。
2.推进国际和地区交流取得较大进展。
加强与美韩日气象学会合作。联合主办三届亚洲气象大会,推动中韩日气象学会间交流。积极参与美国气象学会、欧洲气象学会年会等国际会议,多次接待美国气象学会、韩国气象学会代表团来访并签署双边合作协议。2024年初与美国气象学会等20余家全球科技社团联合签署“应对气候变化是每个人的头等大事”共同宣言。
围绕“一带一路”需求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联合主办热带气象与海洋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连续三年支持举办中亚气象论坛,即将联合主办首届中国中亚气象合作论坛;承办WMO气候学委员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定义任务组工作会议、亚洲区域气候监测预测和评估论坛、世界气象组织季风强降水研讨会等;支持和协办三届东盟博览会防灾减灾专家论坛、国际大气海洋气候变化会议、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国际会议。本届理事会成立以来,共组织国际和地区交流活动近20场,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民间交流渠道更加畅通,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层次较之前有明显提升。
3.推动海峡两岸交流和各类特色学术交流。
依托海峡论坛大平台,联合主办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迄今已举办十一届,累计3000余人次参与,论坛已成为推动海峡两岸气象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论坛同期还多次举办海峡两岸气象青年科技交流汇、海峡两岸青年气象科学家论坛等活动。多次举办海峡两岸气象科技研讨会和灾害性天气分析与预报研讨会。
积极参与和承办中国科协各类学术沙龙、青年科学家论坛、热点问题学术报告会,协办中国科协年会、中国湖泊论坛等获好评。
积极推动区域性气象科技交流。举办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支持海河流域、环渤海地区、淮河流域、泛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开展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海洋气象防灾减灾、暴雨洪水等方面交流,支持举办沈阳雨雪冰冻灾害论坛、武夷论坛、丝绸之路气象科技研讨会等区域性论坛,累计50余场,服务国家和相关区域发展需求。
大力推动各类特色学术交流。联合国家级业务单位开展天气、气候、数值预报、人影、探测、卫星气象、农业气象、气象导航、决策气象服务等方面业务技术交流;联合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举办全国气象部门科研院所学术年会,与有关科研院所及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暴雨、城市气象、山地气象、生态气象、冰冻圈、天气雷达、边界层等方面交流,累计60余场,反响良好。
同时学会各分支机构组织开展了大量专题学术交流活动,由学会主办、有关学科委员会和省学会、相关单位或省局承办学术交流活动的模式日益受到欢迎,交流会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数超200万人次,学会学术交流影响力不断提升。2020年起,加大线上交流力度,在官网开设“云端气象科技论坛”,总浏览量近40万人次。2021年起,追踪气象热点话题,开设“气象前沿科技青年报告会”,累计举办20期,参与人数6000余人次。
4.持续强化成果交流推广,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面向社会组织大型专业展览,成功举办七届中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博览会,集中展示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博览会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气象行业展览,累计吸引千余家企业参展,参与人数近10万人次。2023中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博览会首次作为气象科技活动周主场活动之一在深圳成功举办,同期承办中国气象局优秀气象科技成果交流推广会、“十三五”优秀气象科技成果展,举办气象观测创新发展论坛、人工影响天气创新发展论坛等活动,交流效果显著,受到各方好评。此活动今年5月中旬将继续作为气象科技周主场活动在深圳举办。在学会年会期间举办气象科技成果展和气象科技期刊展,累计百余家企业和行业内数十种科技期刊参展。通过组织博览会和气象科技成果展等活动,促进科技人员与相关企业对接,有力推动气象科技成果转化。
(三)围绕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持续强化气象科普体系和科普能力建设取得更好成绩。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重要论述,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积极参与中国科协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建设,加强组织策划,创新工作机制,汇聚多方资源,全面推进学会气象科普工作,连续多年获得中国科协表彰。
1.加强科学传播队伍建设,提升气象科学传播能力。
现有气象科学传播专家团队4个、专家100名、“大手拉小手”气象科普报告团专家32名,组建豳(bin)风气候变化科学传播工作室,现有成员17名。发挥专家团队力量,重点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气象科普讲座450余场,受益公众近百万人。做好学会科技志愿者总队建设,搭建气象青年志愿者服务平台,依托志愿者总队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智惠行动-气象防灾减灾科学传播志愿者服务、气候变化志愿服务助力“双碳”发展等活动。其中,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累计参与人数2万余人次,受益公众近1500万人次,已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普志愿品牌活动。
2.做强气象科普系列品牌活动,提升科普活动品牌化内涵。
围绕重要节点开展气象科普宣传,覆盖人群逐年增多,活动影响日益深远。世界气象日期间,联合组织中国气象局园区开放、全国气象科普系列报告会、全国气象摄影大赛等活动,其中举办全国气象科普系列报告会已十一届,累计500余场,受益公众4000余万人次。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组织科普讲座、科普基地开放、气象科普“四进”等活动,2015年起,联合中国气象局举办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气象科技下乡惠农等活动,累计受益公众上万人。全国科普日期间,组织开展气象开学第一课、气象知识竞赛等活动,受益公众1200余万人次。传统品牌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已成功举办39届,近2000人参与,受到广大青少年好评。成功承办中国科协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专题论坛,举办第八届全国气象科普论坛等。
3.重视校园气象科学教育,加大青少年气象科普力度。
持续创新和探索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新思路,加强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制度建设,出台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整体解决方案。举办校园气象科普嘉年华、校园气象站辅导员培训班、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论坛、校园气象科学展评等活动,累计30余场。推动示范校园气象站建设和气象教育特色学校评选,现有示范校园气象站143个、气象教育特色学校84个。加大气象科学课程开发应用力度,开展气象实验类社团课程近200次。
4.完善气象科普基地体系建设,发挥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作用。
完成首批国家气象科普基地认定16家。推荐具有行业特色的27家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为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推荐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为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制定并发布 “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规范” 气象行业标准。修订完善“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增设“基层防灾减灾社区(乡镇)”和“示范校园气象站”,完成第八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目前共有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458家。依托管理平台规范基地考核管理,科普基地管理工作受到多方肯定。
5.打造气象科普商城平台,着力推进气象科普信息化。
建成气象科普宣传品网上商城,提供优质科普宣传品,助力科普活动开展,累计推广宣传品30余万件,满足不同主体需求,受到广大用户好评。利用小e气象、气象青年志愿者等平台策划发布系列活动,实现活动品牌化、统一化、全国化。与科研项目合作拍摄短视频入选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联合举办四届“资源环境与生命科技创新知识网络大赛”,累计参赛10余万人次。
(四)围绕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开展第三方科技咨询评估评价工作受到各方赞扬。
发挥学会第三方优势,围绕国家和气象事业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需求积极承接支撑单位和地方政府转移委托事项,开展科技咨询评估评价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得到部门领导和相关政府高度肯定。
1.组织开展气象发展战略决策咨询工作受肯定。
着力打造行业智库队伍,不定期组织召开院士专家座谈会,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言献策。组织城市环境、气象信息、卫星气象、气候预测、热带海洋等学科专家开展气象科技发展前沿动态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报送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协相关部门。连续多年推荐院士、专家参与中国科协相关决策咨询工作。组织专家团队服务河北保定、贵州六盘水、安徽等地创新驱动助力发展工作。联合发起成立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参与多项咨询报告编写工作和十大进展成果推荐。组织完成中国科协学科发展项目“大气科学学科史研究”等。
2.承接政府转移委托事项取得明显成效。
气象科技发展前沿动态调研等5项任务列入中国科协承接政府转移委托事项试点。先后承接完成中国气象局一院八所评估2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考察评估2次及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整改评估、中国气象局气象综合观测业务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气象数据共享服务效益评估等,连年完成中国气象局局属图书报刊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估、中国气象局主管出版物审读、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评选、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百个成绩突出账号推选等,2017年以来,累计开展气象科技成果评价23项,学会第三方评估影响力不断扩大。
3.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咨询论证工作受称赞。
2014年以来,先后接受浙江丽水、内蒙古乌兰察布、浙江文成、湖北利川、重庆黔江、陕西商洛、贵州黔西南和毕节、湖北宜昌、四川巴中等地方政府委托,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攻坚需求,组织开展地方特色生态气候旅游资源评估论证,累计已有15个市(县)通过论证。2017年与贵州六盘水市政府联合主办“康养胜地 中国凉都——气候 健康 旅游论坛”,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和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出谋划策,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围绕服务气象科技工作者,助力气象科技人才成长的服务手段更加多样。
进一步完善了“气象科技奖励与人才举荐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聘请30余位行业专家成立人才举荐与奖励工作委员会,扩充科技奖励专家库人数达1400余名,先后修订多项学会奖项管理办法,完成相应信息化平台建设,顺利通过国家奖励办社会科技奖励第三方评价。
1.学会奖励体系进一步完善。2015年起新设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等学术奖项,制定相应奖励办法和实施细则,完成国家奖励办备案,共受理推荐成果227项,其中73项优秀成果获奖,有力推动气象科技人才成长和科技成果转化。2022年开始评选“大气科学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已评选两届,按照导师回避、推荐人回避、单位回避的原则,经过专家组严格评选,共2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修订了“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奖励办法”“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奖励办法”,依惯例评选学会各类工作奖项(先进气象学会、先进学科委员会、气象期刊优秀审稿人、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及各类科普奖项等),学会人才、成果、工作性奖励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2.人才举荐和项目推荐成果显著。积极向中国科协举荐各类人才,先后提名推荐院士、各类人才候选人数十人次,其中获得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1个、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全国杰出科技人才1人、创新争先科技奖 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0余人,评选表彰各类气象科技人才和集体300余个。每年向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推荐“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已有5项成果入选十佳。2023年院士推选有3人成为有效候选人。
3.积极培育青托人才取得较好进展。成功申报五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获资助9人,青托人才管理和培育模式得到认可。以青托人才为主,组织举办青年科学家论坛5次。推荐学会青托人才参加中国科协科学大家谈科普讲座,讲座收看人数38万人次。组织申报中国科协青年人才资助项目多项,推荐青年学者参与国际交流人数不断增加。青托人才积极牵头组织学会青年学术交流活动,多名专家陆续在相关领域崭露头角,取得骄人成绩。
(六)围绕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持续推动气象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
将期刊工作纳入学会整体管理和发展规划,始终坚持促进期刊发展和社会效益并重,弘扬优良学风。学会期刊始终坚持学术性、创新性、指导性、知识性和服务性,已成为气象界公认高质量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获评中国科协2021年全国学会期刊出版管理规范单位。
1.坚持正确出版方向和办刊宗旨,学会主办期刊影响力不断提升。学会主办期刊《气象学报》《Journal Meteorological Research》(JMR)在出版管理和办刊能力上均有较大提升,在学术质量建设、国际影响力、数字出版和传播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获得中国科协多个项目资助,入选中国科协“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期刊。《气象学报》两次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综合评分多次位列中信所CJCR大气科学类期刊第1名,并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JMR SCI数据库最新影响因子3.2,上升为国际大气科学/气象类期刊Q2区,进入中信所CJCR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气象学报》和JMR连续多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发挥气象期刊联盟作用,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交流。积极推动气象科技期刊联盟建设,成员期刊增至48本,随着学会期刊影响力不断提升,2015年以来,学会作为第二主办或联合主办的期刊增至6家,在促进期刊交流、服务气象科技工作者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加强与美国气象学会合作与交流,主办“大气科学前沿发展暨JMR/气象期刊编辑作者研讨会”,邀请美国气象学会期刊同行参会并传授经验。多次派员参加美国气象学会年会及出版委员会会议,把握国际前沿期刊出版态势。主办“气象科技期刊发展提升交流研讨会”等活动。
3.完善期刊出版管理机制,加强期刊出版总体谋划。充分发挥学术资源优势和组织网络优势,跟踪学科研究和业务发展前沿,加强期刊宣传推广,推动学会期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出版重大主题专刊。持续优化完善技术平台,提升出版和传播水平,不断提升出版效率和学术影响力。
4.开展《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系列活动。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做特邀报告,多位院士参与主讲和主持,聚焦天气、气候、气候变化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重大科研和业务问题,深入开展交流研讨。截止2024年3月,已成功举办18期,单期受众高达1.3万人次,累计受众超10万人次,已成为气象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线上学术交流活动之一。
本届理事会成立以来,学会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影响力和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科协组织活跃度和科技工作者认同感有所增强,服务创新发展领域持续拓展,科普服务社会功能进一步显现,服务科学决策能力不断提高,表彰奖励、人才举荐和青年人才培养等工作成效显著,气象科技期刊综合影响力不断提升,总体国际话语权有效提升。先后获评中国科协优秀科技社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先进集体,多次获评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周优秀组织单位;连续5年获得中国科协党建强会活动资助并多次荣获优秀组织奖,获评挂靠单位先进党支部3次;多次获评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财务决算、统计调查、决策信息等优秀组织单位。各项工作总体位列全国学会前列。
二、对新一届理事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出台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民政部、中国科协陆续出台了有利于学会组织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强化党的领导,规范学会发展。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创新驱动顶层设计,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更是对科协系统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对照新要求,第二十八届理事会工作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学会层面党组织建设有所滞后,二是学会学术品牌建设及行业影响力仍有待提高,科普覆盖面和知名度仍需继续加大力度向外辐射,智库建设和科技咨询评价等工作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三是会员服务精细化、信息化、便利化程度与会员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期刊、奖励和宣传等工作仍需抓实抓细;四是学会治理结构和办事机构内部治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在此我仅代表第二十八届理事会对新一届理事会工作及学会未来发展提出五点建议:
(一)着力加强学会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学会党委政治核心和思想引领作用。
1.全面加强学会党建工作是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学会工作的前提。始终把握学会人民团体的根本属性和科技群团的功能属性,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毫不动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新时期学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本次换届后即将成立学会党委,需进一步明确理事会层面党委职责,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和促进学会创新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发挥好学会党委政治核心和思想引领作用。
2.不断深化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是推进学会工作的基础。完善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学会党委和监事会作用,持续推动学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党的全面领导与依法依章程办会有机统一,完善政治把关和民主治理机制是学会不断发展的基础。按照此次大会修订的学会新章程,进一步健全学会各类组织机构,成立学会监事会并有效发挥监督作用;根据最新会员分类,做好学会会士新增遴选工作。按照新要求修订学会各类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学会内部治理机制,确保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监事会等活动依规依章程开展。修订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分支机构设置,进一步加强分支机构建设和财务管理,引导分支机构规范有序开展活动。
(二)着力提升学会会员发展与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会员吸引力和学会凝聚力。
1.完善以会员为中心的联系服务机制,切实增强对气象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凝心聚力,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学术交流、科普活动、咨询评估、科技期刊、人才举荐、表彰奖励等多种渠道,切实增强学会对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依托各类资源平台,大力加强智慧学会建设,提升学会信息化服务能力和会员服务便利化水平。加强会员精细化管理,壮大基础会员力量,提升凝聚力。尽快制定学会会士遴选实施办法。
2.拓宽科研成果推介和各类人才举荐渠道,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利用学会各类成果奖励和人才奖励方式,大力表彰奖励、举荐气象科技工作者。聚焦青年人才培养,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支持力度,完善学会人才举荐与表彰奖励体系,扩大优博优硕评选范围,利用新备案机制增设更多奖项,为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更广阔平台。
3.坚持期刊出版正确政治导向,推动期刊出版高质量创新发展。坚持正确导向,吸引行业一流人才进入办刊队伍,不断增强办刊能力。组织出版前沿主题专刊,推动科研成果向一线业务应用转化,助力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强国建设,争创气象学科领域世界一流期刊。更好发挥气象期刊联盟作用,积极争取中国科协等多方支持,进一步夯实壮大学会期刊出版阵容和出版能力。
(三)着力提升学会学术、科普和智库行业影响力,持续助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
1.全面强化分层分类学术交流服务体系,持续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利用各种场合,大力弘扬科学和科学家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和科研诚信建设,充分发挥学会自律自净作用,优化学术环境,涵养优良学风。创新学术交流活动组织模式,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加大海峡两岸气象科技交流力度,支持更多区域性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围绕服务气象高质量发展和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展专题学术交流,扩大学术交流活动吸引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发挥学科委员会作用,整合学科资源,增强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间学术交流。
2.推动气象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继续完善气象科普基地体系建设,加强规范化管理,依托各类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活动,惠及更广大人群;做好各类气象科普品牌活动,擦亮老品牌,打造新品牌,壮大气象科普品牌影响力;加强科学传播队伍建设,依托专家团队和志愿者队伍开展科普志愿活动,提升气象科学传播能力;加强校园气象科普制度建设,加大青少年气象科普力度;加强气象科普传播渠道建设,完善科普宣传品共建共享机制,不断推进气象科普信息化;优化学会科普奖项设置,表彰科普先进工作者。
3.加强科技社团智库体系建设。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发挥第三方优势,完善流程和规范,进一步做好科技咨询评估评价工作,提升学会社会影响力;围绕国家需求和行业发展前沿,组织行业专家开展调查研究,形成高质量气象科技工作者建议,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参与中国科协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咨询活动,积极建言献策;围绕企业服务需求,促进科技人员与相关企业对接,推动气象科技成果转化。
(四)着力提升学会国际合作交流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国际和地区气象科技交流新途径。
1.围绕国家需求开展国际交流。面向世界发展前沿,拓展开放合作,组织国际交流,大力推动中美、中欧、中韩日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象科技社团间的交流,围绕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需求,积极参与或联合主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学术会议,发起和承办大型国际会议,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2.深化与世界一流学会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合作交流渠道,发展同国外有关科技社团和科技工作者的友好交往,促进国际气象合作;对标世界一流学会建设要求,明确发展目标和具体举措,提升学会工作国际化水平。
(五)着力提升学会办事机构业务服务能力,全力打造职业化、专业化人才团队。
1.继续推进学会办事机构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办事机构作风建设,深化党建业务融合,提升业务服务能力,提高办事机构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政治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争取各方支持,加强办事机构职业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学会发展组织基础和人才保障。
2.完善办事机构内部治理和风险管控。加强内控和财务管理,降低运行风险,及时修订完善日常管理规章制度,提高管理工作规范化水平。
各位代表,各位朋友:
中国气象学会是党领导下的社会团体,始终坚持党对学会工作的统一领导,肩负着党和政府联系气象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团结引领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履行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推进学会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衷心希望学会在新一届理事会带领下,以助力气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加快建设气象科技强国为核心,团结引领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推进学会真正成为推动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真正成为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团体,为推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建成世界气象科技强国做出更大贡献,努力开创新发展阶段学会事业新局面,以更好成绩迎接学会成立一百周年。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