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计划

深圳市气象减灾学会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重点工作
日期:2014-07-24 浏览量:15561

本年度,学会在深圳市气象局、深圳市科协的业务指导下,围绕学会宗旨,团结会员,积极搭建平台,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加强行业间、跨行业、跨学科联系,全年承接1项软课题研究,开展1场大型科普活动,编印了1本科普手册,承办了3期自主创新大讲堂,举办了30场科普讲座,指导中小学校建立校园气象站有效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活动,促进学会建设能力建设,具体总结如下:

一、承接科协软课题研究并顺利通过结题评审。

本年度,学会承接市科协1项软课题研究,课题名称为《深圳市建立综合灾害科学防范体系的研究》,本次课题研究,有深圳市气象局减灾处、深圳市气象服务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气象减灾学会等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于6月份正式启动,课题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基础上,结合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已有相关成果,综合认为:1、城市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体系须在现基础上加以扩展,需要跨部门、跨行业联合建立灾害综合监测与识别体系,形成综合性的灾害综合监测与识别机制,实现单灾种管理模式向综合性管理模式的转变。2、从综合灾害风险科学防范基本框架出发,进一步深化灾害防范总体预案。深圳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13年已修订)是地方突发事件的总体预案,是综合应对突发事件的大纲,对组织机构与职责、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监督管理都有了明确的规定。还需要进行城市综合灾害方面的评估,加强各部门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前期沟通与协调、定期会商机制、信息共享制度常态化、非灾害状态的信息报告等。3、建立政府、企业、公众有效参与的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培训体系。通过微博、微信、短信等新媒体手段加强公众“应对灾害风险,我准备好了吗?”的自觉意识培养,通过定期科普活动、编制科普手册、针对性灾害演练使“防御灾害风险,我准备好了”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知道如何识灾、避灾、抗灾、减灾,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在整体提升防灾减灾效果的同时,提高全民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素质。对政府而言,必须高度关注城市多种生命线系统保障的运行过程,重点加强关键系统的灾害风险评估、预防与防范的培训,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科技含量,为生命线系统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使城市在安全的前提下得到可持续发展。

课题于12月结题顺利通过评审,评审专家在肯定课题研究意义的同时,建议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公众有效参与的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培训体系内容。

二、开展2013年防灾减灾日与科技活动周大型主题科普宣传活动。

受深圳市民政局委托,学会承办了2013年防灾减灾日与科技活动周大型主题科普宣传活动,本次活动主题为“科技创新惠民生,防灾应急保平安”,于5月12日在深圳市莲花山公园风筝广场举行,深圳市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共29家单位,近千名市民参与了此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全体参与人员在向5.12四川雅安地震殉难者默哀后,市民政局侯伊莎副局长、市应急办杨峰副主任等所有参与单位带队领导上台共同启动活动。本次活动是深圳市近年来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规模最大、参与人员最多、活动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大型公益活动,活动内容精彩纷呈,除防灾减灾宣传资料派发、防灾减灾科普咨询外,气象地震灾害知识讲座、防灾避险技能传授、防灾救灾产品展示使现场显得十分活跃。我国内地第一个“公众版的台风、暴雨防御预案”也在活动现场首次向公众亮相,市应急办、市三防办、市气象局联合在现场开展“深圳市台风暴雨灾害公众防御指引(试行)5﹒12专题宣传”,向市民发放台风暴雨灾害公众防御指引宣传册和海报,现场解答市民的咨询。本次活动搭建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市民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活动大平台,进一步宣传和普及市民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市民防灾避险的能力,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编印了《深圳市民防灾减灾知识手册》。

受深圳市民政局委托,学会于2013年4-5月编印了《深圳市民防灾减灾知识手册》。本手册内容涵盖气象灾害、地震灾害、急救常识、事故灾难、突发事故、特殊伤害六大内容,收集了深圳市有关防灾减灾方面的最新内容信息,包括最新的台风、暴雨气象预警信号及内容,是深圳市民防灾减灾方面的小百科手册。

四、承办了3期自主创新大讲堂。

本年度,学会共承办3期由市科协资助的自主创新大讲堂,分别为:1、5月28日上午在市民中心B区一楼多功能厅举办“雷电灾害防御预警”主题论坛,本次论坛是基于广东省气象学会2013年度第1期防雷工程技术交流会所开展的2013年深圳防雷减灾预警创新论坛,是针对深圳从事防雷业务拥有资质证书的工程师的一次集防雷技术交流、雷电预报预警探讨、深圳防雷预警产品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研讨于一体的综合性交流活动,来自深圳市防雷企业近280人参加了会议。邀请到广东省气象台台长,正研级高工,气象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冯业荣先生,国际电工委员会雷电防护技术委员会(IEC/TC81)中国代表、全国雷电防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8)委员、广东省防雷中心主任—黄智慧先生进行相关主题演讲。2、8月17日下午在市民中心B区一楼多功能厅举办“社会力量如何理性参与重大自然灾害救援”主题论坛,本次论坛除主办、承办单位外,还有壹基金、深圳山地救援队、深圳市义工联环保组、深圳市远望紧急救援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市辰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企业协办,近150名相关领域代表及市民参加了活动。邀请到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兼灾害管理部总监—李弘先生、深圳市人民政府事故灾害类应急管理专家、深圳山地救援队队长—石欣先生分别进行主题为“人道主义救援中的社会参与”、“救援志愿者的工作准则”的演讲,期间安排讨论互动,为参与灾害救援事业的公益慈善会、基金会、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为今后的灾害救援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3、11月9日上午在深圳市民中心B区一楼多功能厅举办“城市综合灾害科学防范体系探究”主题论坛。本次讲座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综合风险防范项目(IHDP-IRG Project)执行主任和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叶谦先生主讲,市科协、市三防办、市人居环境委等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了讲座,全市有关从事防灾减灾、应急救援、金融资介、科普培训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员、市民代表共170人参加了讲座。

五、举办了30场有关防灾减灾的科普讲座。

本年度,学会共举办30场有关防灾减灾方面的科普讲座,一是于2013年3-5月份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四进活动22场,组织了我市有关气象、地震、急救方面的专家到学校、社区、企业进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教,二是负责联系学校、组织专家,协助深圳市气象局减灾处开展“2013年深圳市气象减灾知识进校园”活动, 共举办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讲座8场。

六、协助中小学校建立校园气象站有效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活动。

本年度,学会积极为中小学校提供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方面咨询服务,为学校提供建立校园气象站的建议方案,协助了福田区竹园小学建立了校园气象站,为该学校今后有效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活动奠定基础。下一阶段,学校计划建立校园气象兴趣小组,逐步开展气象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通过校园气象站、视频拍摄等天气观测,形成天气的识别、云的识别、气象灾害的识别与防御等校本课程内容;根据24节气,结合深圳本地自然物候变化情况、社会活动,形成以气候特点分析为主的校本课程内容;通过两岸四地气象环境教育交流学习,加强与外界的互动合作,引进优秀气象环境教育教材并本土化;开展校社合作,进行气象对社区影响调查活动,形成“天气、气候对社区的影响”校本课程内容。

七、积极筹备学会换届工作,加强学会自身能力建设。

学会于11月底以通讯形式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四次会议,积极筹备学会换届工作。通过会议,各单位推荐了学会新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候选人。

一年来,学会在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学术交流、科普教育,在跨行业、跨地区交流合作方面较积极主动,活动得到了会员和社会的积极响应。在全市学术类社团组织中,学会亦属于较活跃的社团组织,拥有一批政府减灾应急职能部门、防灾减灾企事业单位为主要团体会员,具备联系政府、服务社会的条件与优势,但是,参照《深圳市学术类社会团体评估指标体系(2013年版)》,学会离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方面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学会发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会秘书处力量薄弱。目前秘书处仅有1名专职副秘书长,秘书长、财务人员为兼职人员,专职人员少直接影响到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申请(深圳市级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资质条件及依据明确除行业协会商会外其他类别社会组织要求有2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影响到学会今后的生存与发展。

2、学会经费来源不足。由于没有常设专项政府购买服务或资助项目,学会目前开展的业务主要为市科协的一些科普资助项目,包括承办自主创新大讲堂、软课题研究、科普活动等,另外学会会费标准低,且只有部分会员单位交纳会费,近几年每年会费收入不到两万元,与市内其他科技社团相比会费偏低。由此,学会要维持专职人员工资福利、开展日常业务困难较大。

3、学会理事会、会员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本届学会理事会会议基本以通讯会议为主,尽管学会组织一些学术交流能够得到部分理事的响应,但大部分理事会成员缺乏交流平台。学会活动少,导致会员参与学会工作或活动程度不高。

目前,政府部分职能已尝试向社会组织转移,学会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2014年,学会将做好换届工作,探索新形势下的学会转型之路,围绕气象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部门与基层社区的需求,紧密团结会员,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增强学会会员活跃度,努力将学会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