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计划

天津市气象学会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重点工作
日期:2014-07-24 浏览量:14935

2013年,天津市气象学会在中国局、中国气象学会、市气象局及市科协的领导下,在各理事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常务理事会的工作部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在开展学术交流、普及气象科学知识、举荐气象科技人才、编辑出版气象论文集等方面取得了成绩,完成了上级领导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

2013年,天津市气象学会荣获全国科技周组委会办公室、科技部政策法规司颁发的“201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科研机构和大学生向社会开放”活动”荣誉证书;

市科委、市委宣传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协授予气象学会 “天津市科普先进集体”称号;

市科技周组织委员会评选为第二十七届天津市科技周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在2013年市科协工作会议上,学会被评为“2012年度先进学会”;

一名科技工作者获“第五届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一、学术交流

加强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一流现代化气象服务,是我市气象科技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和责任,学会要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展示研究成果,分享工作经验,彼此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构建活跃、和谐的学术氛围,为提高我局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努力工作,2013年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如下:

1.举办2013年学术年会

12月6日,主题为“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2013年天津市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召开,年会共征集论文30篇,科技论文的水平及数量比往年均有提高。22位同志作了学术报告,五位专家与报告者做了较深入的交流,使年轻同志受益匪浅,最后经评议,有6位同志获优秀论文奖。

2.组织会员参加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学术年会

组织我局科技人员参加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我局共有9名同志投稿,论文“基于雷达资料基础上的人工增雨作业效益评估”和“2011年8月渤海湾海—气通量观测分析”分别参加了分会场交流;“侧边界融化对北极海冰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参加了墙报交流。

3.组织华北地区雾霾天气成因、预警与防控研讨会

学会申请天津市科协学术活动资助项目—华北地区雾霾天气成因、预警与防控研讨会。按照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计划的任务要求,气象学会组织专家对 “天津市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议书”进行讨论,听取专家意见。专家们提出要加强WRF-CHEM和WRF- CMAQ模式预报效果的检验评估,加强京津冀的区域合作以及气象与环保信息共享、预警研判会商,多方形成合力,共同为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献计出力。目前建议书已通过局党组审定,同意报市发改委。

4.我会专家参加中国科协主办的“京津冀晋蒙环首都区域生态建设座谈会”
我会专家参加了中国科协主办的“京津冀晋蒙环首都区域生态建设座谈会”。面对华北地区严峻的大气环境问题,中国科协组织京津冀晋蒙的专家学者围绕环首都生态环境建设进行研讨,为治理环首都区域大气污染建言献策。我局韩素芹博士代表天津做了题为“天津地区雾霾天气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的报告。

5.各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技术论坛活动

天气与海洋气象专业委员会举办五期天气论坛,分别以“强对流天气预报技术”等为主题,就进一步提高我市强对流天气预报技术进行探讨;城市环境气象专业委员会,按照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计划的任务要求,组织华北地区雾霾天气成因、预警与防控研讨会,编写了“天津市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议书”,建议书已通过气象局局党组审定,将报市发改委;气候与农业气象专业委员会,组织了“气候变化与建筑节能”的技术报告,“气候变化与建筑节能研究”科技创新团队的骨干为我局科技人员做了报告;人工影响天气专业委员会,举办了第二届LACS与天津市人影办学术交流会和第15届华北八省(区、市)人影协作会暨技术交流会;防御雷电灾害专业委员会举办了学术交流年会。

二、科普工作

在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中,结合今年我国雾霾天气多发这个特点,积极组织专家就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科技论坛和科普讲座。气象日和科技周及志愿者中国行期间,共计举办16场科普报告会,编印“科学认识PM2.5”、“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指南”等科普宣传材料共计1万余份,用于我市的科普宣传。

1.“3.23”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

1)举办纪念“3.23”世界气象日科普报告会

学会以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 庆祝世界天气监视网50周年”为题,召开科普报告会,特别邀请市气象局副局长运顺利和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冯银厂做专题报告。运顺利副局长结合气象日主题,介绍了我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的成就与经验,讲解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和高空气象观测系统的发展。冯银厂教授则以“PM2.5与雾霾”为主题,为大家讲解了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演变趋势、大气颗粒物污染类型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等,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了雾霾天气多发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2)气象科普进校园、进社区传播关爱气候与环保理念

气象日期间学会开展“3.23世界气象日”科普进校园活动,特别邀请常务理事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裕芬到耀华中学和河西区柳林街做题为“科学认识PM2.5”的科普知识讲座。从“PM2.5”这个热词入手,客观阐述了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交通安全的影响,并就如何防范雾霾天气支招。此次讲座增强了大家对雾霾天气的认识,传播了保护环境、关爱气候的环保理念。

2.科技周科普活动精彩纷呈

1)学会与河西区政府联合开展科技周宣传 共建和谐文明城区

5月22日,以“提升科学素质,同创文明城区,共建美丽家园”为主题的天津市河西区第27届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在天津市气象局举行。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刘惠通、天津市气象局副局长运顺利、河西区副区长刘永刚、河西区政协副主席刘国胜、缪明等领导参加了开幕式。
河西区人民政府与学会联合举办了“关注大气环境,共建美丽家园”报告会,邀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做了题为“霾污染事件成因及应急对策”的报告。

市气象局及河西区计划生育、科协、政协、人防、卫生、环保、安监、交管、消防、红十字会等15个部门在市气象局院内设置科普展牌,向市民发放科普宣传材料。

2)学会组织专家参加“百名专家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活动

根据《天津市2013年20项民心工程的通知》,我局近10名专家积极参加由市科协牵头组织的 “百名专家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活动。为了使公众了解必要的气象科普知识,掌握防御气象灾害的科学方法,从5月初开始,市气象局先后组织天气、大气环境、雷电灾害防御等领域专家进校园、进社区。气象专家已在我市多所校园和社区做了16场报告,今后还将组织专家深入基层,进一步普及基层单位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和能力。

3.气象学会积极组织自有媒体开展科普宣传

一年来,学会以视频、文字、图片、录音等多种形式,对气象防灾减灾、科学认识PM2.5、科普惠民等活动进行了报道。先后通过自有媒体发表信息,利用中国气象频道、中国天气网天津站、天津公众气象服务网、微信等手段积极宣传气象知识。全方位在“天津气象”、 “天津天气”官方微博、手机短信、12121等平台发布了气象科普知识,推动了气象科普宣传,宣传范围达到百万用户。

三、科技期刊

完成《气象学术论文集》上、下的刊发及《2013年度学术年会
论文汇编》的编印,累计收录文章51篇,约合25万字。稿件编排格式基本符合标准化、规范化。编校过程中坚持三校一读,发排时达到齐、清、定。积极帮助区县局年轻同志发表科技论文。

总之,2013年气象学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在新的一年里,学会将在市科协的领导下,在理事单位的支持下,更广泛、更深入地联系和依靠各会员单位,和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团结一致,更好地努力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2014年气象学会主要工作要点

1.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围绕全市气象局长会议部署的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学会学术交流平台和对外合作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重点办好青年论坛和学术年会,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全国气象学会年会;积极与各学科、各领域专家沟通,开展交叉学科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2.创新科普思路,提高科普工作水平,坚持“点面结合”。重点组织好科技周、减灾日、防灾减灾志愿者中国行等大型科普活动,扩大气象科普宣传的社会覆盖面。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科普作品的创作。

3.积极配合气象局有关部门开展全市气象信息员和协理员的培训,为我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做好群众基础性工作。

4.充分发挥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与会员单位的联合互动。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调研活动,为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以及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献言献策。

5.继续做好我市从事防雷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依法做好从事防雷人员认证以及资格年检工作,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和制度,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细则。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