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重庆市气象学会秘书处在中共重庆市气象局党组、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的正确领导及上级业务管理部门的有力指导下,狠抓党的十八大精神、重庆市气象局长会议、全国气象学会秘书长会议和理事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2013年2月重庆市气象学会被重庆市科协评为“2012年度重庆市科协系统先进集体”;3月被中国气象学会评为“2012年度先进气象学会秘书处”;6月获得市民政局4A等级社会组织授牌,同时《重庆气象》获评重庆市2012年度优秀内部期刊;11月29日王裕文当选中共重庆市科协科技社团首届党委委员。现就本年度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2013年工作总结
(一)内外联动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并取得新成效。年内共免费赠送或发放气象科普读物资料29万余册(份)。
1.组织开展气象科普讲座21场次,直接听讲总人数4940余人。
年内3月12日、3月16日、5月15日、5月16日、5月20日、5月21日、9月13日组织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焱先后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官清乡100余名乡村干部、酉州中学500余名师生、重庆科技馆100余名青少年公众、丰都县江池镇100多名镇村干部、丰都县江池镇中学600余名师生、丰都县气象局业务人员、铜梁县太平镇100多名镇村干部及气象信息员、铜梁县第一实验小学6年级100余名师生、铜梁县气象局业务人员、万盛经开区东林街道100多名干部职工、万盛经开区进盛中学500多名师生等作了11场次气象科普讲座;3月23日、5月7日、8月17日、8月24日组织杨雪梅工程师先后为重庆新牌坊小学40余名师生、重庆南岸区江南小学2000余名师生(通过该校可视电教系统)、重庆科技馆100多名青少年公众作了4场次气象科普讲座;10月9日、10月16日、10月23日、10月30日、11月27日和12月4日组织杨雪梅工程师为重庆南岸珊瑚小学师生作了6场次气象系列互动科普讲座。在科普讲座的同时,还赠送气象科普读物和资料5万余册(份)。
2.3月23日在《重庆日报》组织刊发了专题纪念宣传文章。
围绕2013年世界气象日“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纪念主题,3月23日在《重庆日报》组织刊发了市局党组书记、局长、学会理事长王银民的专题署名纪念宣传文章“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做出新贡献——纪念2013年世界气象日”,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3.开展气象科普展览咨询宣传活动9场次。
1月25日,组织开展了迎新春气象科普展览咨询宣传活动。在江北区郭家沱街道琏珠村活动现场,市气象学会开展气象咨询服务100多人次,展出气象科普展板12块,发放2013年重庆气象历书,以及雷电、高温、暴雨灾害防护指引等科普读物资料近2万余册(份)。
3月16日,在重庆科技馆与该馆联合举行了纪念第53个世界气象日宣传活动。活动包括气象专题知识宣传展示、与气象专家一起识天气、气象专家现场宣讲、气象专家现场咨询答疑等四个环节。活动中,气象专家带领观众进行了龙卷风形成模拟实验和辉光球模拟闪电实验,在家长的支持下小朋友们踊跃参加天气符号抢答比赛,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活动期间,气象工作人员现场发放了气象科普读物资料0.8万多册(份),并进行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现场答疑。活动结束后,气象专家还与市民一起在“寄语蓝天”留言板上写下了自己的美好愿望。重庆日报、重庆广播电台、华龙网等10多家媒体予了积极评价和报道。
3月22日,在巴南区街上组织举行了纪念2013世界气象日大型科普展览咨询宣传活动,共展出气象科普展板12块,16名气象业务科技人员在现场为广大市民进行气象科普咨询服务,同时免费散发2013年“3.23”世界气象日《气象知识》专刊、《中国气象报》专刊、《2013年重庆市气象历书》、《科学知识送健康》、重庆市暴雨、雷电、大风、冰雹、大雾、大风、高温、灰霾等防护指引及气候变化与应对等气象科普读物资料共计4万余册(份),整个宣传活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好评。
4月22日,与市科协及相关学会联合组织开展了重庆纪念第44个世界地球日集中宣传活动。在杨家坪步行街,以散发气象科普资料、布置科普展板、组织气象知识有奖猜谜等形式进行了科普宣传,300多人参加了气象知识有奖竞猜,150多人接受了气象咨询服务,散发各类气象科普读物资料2.6万余册(份)。同时,步行街户外大型电子显示屏还循环播放列了气象科普宣传资料片。
5月16日,在丰都县江池镇街上(赶场日)组织进行了气象科普咨询宣传,开展咨询服务180多人次,散发气象科普读物资料1.5 万余册(份)。
5月18日至23日,精心制作了防御雷电、暴雨、高温、大雾、霾、干旱、冰雹、大风、寒潮、霜冻等气象灾害科普展板12块,连续6天通过2013年科技周平台在重庆科技馆展出,共有1000多人参观浏览了展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6月5日,与市科协及相关学会在观音桥步行街联合组织开展了纪念2013年世界环境日“同呼吸、共奋斗”大型科普公益主题活动,通过布置科普展板、发放各类气象科普资料和组织气象知识有奖竞猜等形式开展了气象科普咨询宣传,350多人参加了气象知识有奖竞猜,200多人接受了气象咨询服务,散发各类气象科普读物资料3万余册(份)。
9月14日至15日,利用 2013年重庆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平台,在重庆科技馆搭建了宣传平台,展出气象科普知识展板和人工增雨作业火箭车,开展了咨询服务,免费发放高温、雷电、暴雨等等多种气象科普读物资料3.5万余册(份)。
12月7日至9日,秘书处联合市内五家科普基地在首届中国重庆?国际安全(应急)产业博览会上联合开展了科普宣传,在会场搭建宣传平台,布置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展版,接受咨询,免费散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读物和资料1.6万余册(份),向社会公众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4.组织完成“2013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重庆分队活动。
7月16日至17日,组织“2013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 重庆分队21人(主要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兰州大学等校大学生),举行了出发仪式,参观了市气象台和市气象科普馆,分两组深入渝北区空港广场、统景镇和铜梁县少云广场、蒲吕镇开展了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并赠送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资料2万余份。
5.组织开展了青少年气象夏令营活动。
7月28日至8月4日组织了15名青少年,并由秘书处3名工作人员带队组成重庆分营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32届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青少年通过参观中国气象局及南郊观象台、中国科技馆、北京海洋馆、北京故宫博物院、颐和园等地,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演讲比赛等学到了知识,也领略了古都的神韵。
6.组织完成市气象科普馆的开放接待活动。
市气象科普馆在坚持做好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日等重大日期对外开放接待地同时,还根据预约和社会需求增加了开放时间,今年共接待各类参观人员6100余人次,免费赠送气象科普读物资料3万余册(份)。
(二)继续大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促进本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提升科研业务服务能力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1.举办专家学术报告会22场次。
2013年联合有关部门邀请专家举办学术报告会 22场次:3月22日邀请重庆师范大学李月臣教授和肖益民副教授来市局分别作了“三峡库区生态遥感”与“室外公共场所喷雾降温数值模拟”的学术报告;3月26日邀请邀请重庆师范大学李军副研究员来市局作了“不同空间尺度DEM对山区气温空间分布模拟的影响研究”的学术报告;4月9日邀请国家气候中心翟建青博士和安徽师范大学高超教授来市局分别作了“重庆地区水资源评估”与“渠江流域SWIM水文模型模拟” 的学术报告;4月15日邀请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应用气象系冯利平教授来市局作了“作物生长模型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7月9日重庆大学计算机工程系主任李学明教授/博士来市局作了“大数据技术及其在气象等行业的应用” 的学术报告;8月9日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周凌唏研究员来市局作了“温室气体与低碳发展”的学术报告;9月13日邀请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博士胡彩虹教授来市局作了“流域水文模型发展应用及其挑战”的学术报告;9月17日邀请李泽椿院士、徐祥德院士以及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李跃清研究员、市气候中心程炳岩正研高工、重庆大学袁兴中教授、重庆师大罗兹柏教授等6人到城口县分别作了“极端天气事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严重性及对策探讨”、“气候变化与水循环”、“高原东侧气候变化的区域特征”、“城口典型生态气候特征”、“城口经济社会发展生态途径”、“城口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6个学术报告;10月18日邀请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永光来市局作了“2013年汛期气候预测回顾及现代气候预测业务建设”的学术报告;10月30日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姚展予研究员来市局作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及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学术报告;11月22日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周毓荃研究员、孙晶副研究员来市局分别作了“云降水精细分析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人影和天气中的应用”、“中尺度云模式(CAMS云方案)及其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应用进展”的学术报告; 12月5日邀请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范广洲教授、马尚昌教授、柳金宝博士来市局分别作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地面气象观测综合集成关键技术研究”、“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气象3S团队及成果简介”的的学术报告。
2.联合组织召开了农业气象学术交流会。
3月30日至4月2日,与重庆市气象科研所在重庆联合组织召开了农业气象学术交流会,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西南大学和西南各省市的农业气象科研、业务工作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
3.组织论文参加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交流。
10月23日至25日,经组织本市有多篇论文入选参加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的2013年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交流。
4.组织召开本会年度学术年会。
12月1日至3日组织召开了本会年度学术年会,特邀市气象局副局长李良福教授和副局长顾骏强教授分别作了“雷电电弧放电对桥梁缆索的影响研究”、“专业气象服务发展策略与技术途径”的年会主报告,共有109篇论文参加了年会交流,参会业务科技人员达126人。12月10日上午组织专家对本年度《重庆气象》刊载论文和学术年会交流论文进行了评优奖励。
(三)按期认真编发2013年《重庆气象》,并出增刊一期。
年内按期完成《重庆气象》编辑发行工作,并编发增刊1期,刊出页码共 308页。此外,按市新闻出版局的要求认真完成了2012度《重庆气象》的核验报告。
(四)认真组织防雷、氢气球施放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资格考试,严格履行资格年审换证职责
年内按期主办了防雷工程和氢气球施放业务技术培训和资格考试,并严格按规定和职责对从业资格进行了年审。
(五)组织召开了本会三届五次理事会议。
12月10日下午,组织召开了本会三届五次理事会议。王银民理事长主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市气象学会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打算,审议通过了24名申请入会人员名单,对本年度获奖论文进行了通报,还听取了大家对做好学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六)完成了其他工作
1.认真参加2013年全市局长会议、市局中心组学习会、市局局长碰头会、市局相关会议及上级管理部门召开的会议,并切实落实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重庆市党员干部政治纪律“八严禁”》、《重庆市党员干部生活作风“十二不准”》以及市局党组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积极认真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撰写“参加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和“查摆‘四风’方面问题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坚持做好安全稳定工作。
2.按市科协和市民政局有关要求,完成了市气象学会2012年度的年审报告及年审工作。
3.4月14日至19日学会秘书处2人(梁凤荣、王裕文)参加了市新闻出版局组织的“重庆市2013年内部期刊负责人采编提高培训班”的培训学习。
4.积极向市科协举荐人才:为“重庆市科协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决策咨询专家库”推荐了3名专家(刘德、程炳岩、高阳华),为“重庆市社区科普大学教师资源库”推荐了5名教师(张焱、廖峻、向鸣、杨雪梅、王裕文),为重庆市科青联第五届理事会推荐了2理事(梅勇、杨世琦)。
5.年内还3次组织开展了会员活动,为会员搭建了桥梁,增进了会员的友谊和交流,特别是会员疾病分析预防与健康保健报告会让会员受益非浅。
二、主要工作亮点、存在主要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一)主要工作亮点
全年工作任务完成良好。內部坚持不懈,外部加强联动,明显加大了气象科普宣传力度是今年工作的主要亮点:一是全年组织开展气象科普讲座达21场次,科普宣传共免费赠送或发放气象科普读物资料29万余册(份),均达历史新高,二是首次与重庆科技馆、《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开展了纪念世界气象日和应对高温等方面科普宣传活动和系列进学校的科普互动讲座,三是首次与相关学会联合开展了纪念2013年世界地球日和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活动,四是首次联合市内五家科普教育基地在首届中国重庆?国际安全(应急)产业博览会上联合进行了应急与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
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重庆气象》的稿源相对不足,已影响到正常用稿和期刊质量。
对策措施:一是学会编辑部要继续不遗余力的动员各单位和区县气象局多投稿,号召广大年轻业务技术人员积极撰稿;二是把好编审关,近期拟对《重庆气象》编辑委员会作出适当调整;三是请市局在政策上给予适当扶持,如①在本市职称评定定量打分中给予《重庆气象》上发表的文章更多的加分;②在年度目标考核中,要求各主要业务单位和区县气象局每年必须在《重庆气象》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
三、2014年工作打算
(一)继续加强学术讲座、交流工作。围绕重庆在西部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服务重庆“五大功能区”的需求,尽力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渝进行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不少于12次),从学会角度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以不断提高本市业务技术人员的整体业务科技水平和能力。
(二)坚持不懈做好气象科普工作,一要按要求做好气象科普馆的对外开放;二要继续利用纪念“3.23”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日、气象夏令营等平台向社会做好气象科普咨询宣传;三要坚持组织气象专家深入学校、农村、社区等地进行气象科普专题讲座(不少于8次)。
(三)抓好2014年《重庆气象》的编辑发行工作,特别要适时刊载本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服务重庆“五大功能区”的交流文章,积极宣传各地各单位涌现出的好典型、好经验,为促进重庆在西部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和做好重庆“五大功能区”气象服务工作增添正能量。
(四)全力完成日常和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如: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三种全会和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好2014年重庆市气象局长会、全国气象学会秘书长会精神和理事会决议;组织完成好防雷和氢气球施放的技术培训、资格考试和年审工作;组织完成好全国和本市的学术年会等。
(五)适时召开第4次会员代表大会,完成学会理事会的换届选举工作。
|